中文版  |  English
回顾|诸神梵吟@印度音乐
本次前沿活动,王雅婕老师结合她对印度音乐的研究及田野经历,带领观众一起走进印度宗教音乐的神秘世界。以下文字和图片由王雅婕老师提供,感谢!

重写本(palimpsest)?如果在这之前你们还有看到这个词,那么很快你们将对这个词有所直观的了解,它曾经被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用作印度文化的代名词,重写本是用来书写的羊皮纸,可以一次一次的重复利用,所以说,原来的文字仍然在上面,但是被后来的文字一层层覆盖了。这就关系到一种新旧结合以及结合的方式。印度人口和地域面积的比例就相当于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面积和美国东海岸一样大的土地上,然而在这狭小的地方,却拥有十五种官方语言和五千年的历史,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构成了对这种音乐产生影响的要素。
宗教也不例外,印度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家,目前,印度的六大宗教,分别为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
印度教
其中印度教占主要比例,80%以上。同时,社会等级制度在印度社会也很重要,在这个世袭社会中,你不能抬升也不能下降,你需要在他们的部群当中,成为他们的一员,才能理解这样的文化。
从音乐角度来说,自古老而朴素、仅三音音阶的"吠陀吟诵"开始,到后来高度发展的古典音乐,又或者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都被普遍吸收为印度教宗教音乐而发扬光大。他们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是属于他们的神的。神带来了音乐,如著名的恒河祭祀仪式,即是印度教徒献给圣河母亲的最高敬畏和礼仪。印度教徒感恩于恒河所赐予的一切,每天晚上在Dasawamadh Ghat(恒河岸边最大的一个码头)举行的拜祭河神的仪式。这一祭祀启始于几千年前,从来没有中断过。每天的夜晚七点,祭祀的歌声便在恒河岸边响起
序曲是在欢快的印度教传统音乐和鼓声,演员与观众互动,观众合着节奏拍手,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等表演者的螺号声响起,仪式便正式开始了。五位祭师分列各自的祭台,用水、火、香、灯、花、铃、鼓、拂尘等祭祀用品,面向恒河祭拜,动作齐整划一,表情庄严肃穆。人们双手合十在胸前,要么念念有词,要么合着音乐歌唱,到时还齐声来那么几声高喊。整个恒河广场挤得满满的,坐着的、站着的,也有躺着的;地上的、楼上的,也有船上的;还有一些直接就在水里泡着的。那个热闹场面,明明就是一幅现实版的、印度的“清明上河图”。当祭司放下礼器,再次向恒河女神吹起法螺……恒河祭就随着悠扬的音乐一同结束了。
伊斯兰教
Qawwali是目前活跃在南亚的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种伊斯兰苏菲教团的宗教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是世界第二及第三大伊斯兰国家,在那里,伊斯兰文化往往与印度教以及佛教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关联,呈现出伊斯兰教印度化后的结构特点与本土特色。格瓦利,正是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文化矛盾、冲突、融合的产物,是南亚伊斯兰音乐的灵魂,是南亚和西亚结合的重写本。在宗教的场合中,其主要的功用是服务于伊斯兰苏菲教徒的宗教灵修,它借由一种反复的、催眠式的音调,使宗教信徒听众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入迷,以实现与真主无限接近的宗教灵修目的,获得神秘主义启示;Qawwali发源于公元8世纪的波斯(现在的伊朗和阿富汗)。11世纪初,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伽色尼王朝和古尔王朝入侵印度,也带去了胡吉伟利等一批苏菲大师,苏菲教团的萨玛活动一进入印度,就马上遇到了知音,一拍即合。外来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本土文化经过长期的撞击、渗透、吸收后,至13世纪时,进一步发展成为格瓦利,并逐渐走向世俗化发展。典型的格瓦利演奏组通常是由4-12个成员组成。其中包括主唱一人,辅唱一到两人,印度便携风琴(Harmonium)手一到两位,风琴通常由辅唱来演奏,有时也由主唱来演奏,风琴的作用主要是重复并加强主唱所唱的主旋律。在风琴没有引入格瓦利表演之前,也曾使用萨朗吉(Sarangi)等旋律乐器,但由于这些乐器都需要调音,演奏比较麻烦,所以逐渐被风琴所取代了。簧风琴在格瓦利演出当中的使用,是由于十六世纪左右,被葡萄牙传教士为在南亚基督宗教之传播,将其当做移动的教堂管风琴引入,尽管现代几乎印度大部分的轻古典音乐歌唱的伴奏都也基本包含此乐器,但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Islamic purists)对簧风琴还是有所不认同,在他们的眼中,这不是一个正统的乐器;格瓦利演奏组中另有鼓手一到两人,一般情况下鼓手坐在第二排的中间位置。此外的其他成员(一般4-5人)均承担合唱伴唱的作用,同时也双手击掌,制造手拍子以突出并加强节奏;一首Qawwali歌唱通常是由风琴演奏的器乐前奏部分开始,呈示旋律主题,这一部分叫做阿拉普(Alap:印度传统乐器的引子)。阿拉普之后,是主唱者以清唱方式的独唱,唱出引导性的诗句,呈示所用拉格的音阶特征,是一个简短的即兴部分。而Qawwali的主要部分开始的暗号是节奏伴奏的进入,以及持续的击掌,这一直会伴随副歌歌唱的整个部分。而这个部分叫做斯塔伊和安德拉。这也是北印度音乐的主要结构,这两个段落的划分不难,首先是将一个八度音阶分成前后两个四音音列,即低音区的Sa Re Ga Ma,和高音区的Pa Dha Ni Sa。斯塔伊的旋律大多在低音区进行,安德拉的段落大多在高音区进行。通常的情况是:音区由低到高,音符由疏到密,音的进行由平稳的级进到跳进的增多和快速经过句的增多,装饰由少增多,力度由弱至强,情绪有稳定到不稳定等等逐渐地发展;在这些基本段落的基础上,Qawwali通过插入段以及重复、变化等手法,构建起整首乐曲的演唱,并通过呼喊和回应部分,以及不断的循环,到达剧烈的高潮顶点,当剧烈歌唱持续地建立起来的时候,伴奏者不再控制他们自己,他开始旋转头部并失去控制地击掌拍手,达到入迷和引领入迷的境界。
基督教
印度因为受到英国殖民地的影响,西方乐器的传入也有很多。在印度你会看到钢琴、小提琴、单簧管等乐器,但是这些乐器是用来演奏印度音乐的,而不是我们习惯上他们应该演奏的西方音乐。之所以这样,也是一个重写本效应,或者他们对传统的重视。
锡克教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锡克教。锡克教主要反对穆斯林,因此很多教规与伊斯兰教相抵触。锡克教的音乐大多以旁遮普地区的地方性音乐为特征,因为历史并不久远,锡克教的歌曲常带有近代旁遮普的khyal风格,旋律优美。
佛教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佛教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5世纪诞生的佛教,最初主要作为一种反对婆罗门的教派而受到欢迎。但在逐渐演变的印度历史中,佛教依然敌不过根深蒂固的种姓习俗而彻底衰落。现在印度仅有少量的佛教寺庙。佛教音乐大多为经文诵咏或法事音乐,音乐面貌非常原始,被认为接近于古老的"吠陀吟诵"。

耆那教
帕莉塔那是个拥有50000居民的小镇,同时也是印度耆那教徒们的朝圣之地。旅客和香客们仅仅是为了去Shatrunjaya山上的寺庙才到那里去的。从山脚到山顶不过603米的海拔,却建有不少于863座寺庙。 要到达山顶,除了登上建在斜坡上的3950级巨大的台阶,别无它法!
耆那教反对种姓制度,大多吟唱美妙的灵修歌曲。

Copyright © 2008 - 2019 上海蕙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5880号